分节阅读 623(1 / 2)

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6006 字 2019-04-21

的军官也被带到了前面,这就是献俘了。

念完的捷报,被送到领侍卫内大臣梁兴力的手中,梁兴力双手捧着捷报,走上台阶,将捷报给了皇上,皇上拿到捷报之后,微微点头。

梁兴力开始宣读圣旨,这是皇上和朝廷决定对洪欣贵等人进行表彰的决定,表彰主要还是以物质上的奖励为主,关于升官的事宜,皇上和朝廷都是非常慎重的,必须要经过内阁认真商议之后,才会最终做出决定的。

圣旨宣读完毕,洪欣贵和郑芝龙接旨。

如此献俘的仪式结束。

最为主要的朝拜仪式终于开始了。

主持仪式的周延儒和杨廷枢两人,拿起了手中的文书。

周延儒负责宣读朝拜和觐见的仪式,杨廷枢则是负责具体指挥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该如何的引导,毕竟前来朝拜的海外和域外的使节人数众多,每个使节觐见两分钟左右的时间,也需要两个时辰以上的时间。

首先觐见皇上的是荷兰的使节,接着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使节,将这三个使节放在最前面,主要还是考虑到了即将入宫的三位公主。

随着周延儒和杨廷枢按照文书宣读朝拜仪式,礼部和皇家政策理论研究院的官员不断的给海外和域外的使节翻译,同时有礼鸿胪寺的官员引领着使节前往奉天殿的台阶之下,正式拜见皇上。

这个过程之中,被废除的礼仪还有一项,那就是鸿胪寺的官员不再培训诸多的使节,若是按照以前的规矩,这些使节是需要接受培训的,必须按照大明的礼仪来觐见皇上,这里面就包括一个很是敏感的问题,那就是使节觐见皇上究竟需不需要跪下的问题。

皇上的态度很明确,觐见仪式是严肃的,的确需要慎重对待,但觐见的仪式决不能够程序化,不能够因为追求整齐划一,而让本来异常庄严的仪式,变得索然无味。

觐见仪式不同于科举考试之后拜见皇上的仪式,这些人都是海外和域外的使者,他们肩负特殊的使命,是怀揣着对大明王朝的憧憬前来的,他们不是大明之人,他们所需要做到的就是遵守大明的法律法规,但朝廷不要强迫他们按照大明所有的礼仪来做事情。

这大概就是皇上说出来的有容乃大的意思。

欧洲皇室使节拜见皇上,全部都采用了单膝跪地的做法,这是他们的习惯,至于说域外的诸多使节,则是与大明朝廷的官员一样,也是双膝跪地拜见的。

皇上的脸上一直都带着笑容,这种笑容让人感觉到亲切,但这个笑容之中,透露出来了强大的自信,让人只能够仰视。

海外和域外的使节,带来了大量的礼物,这都是他们各自国家或者地方最好的东西,譬如说欧洲使节带来的有夜明珠、骑士剑,甚至是汗血宝马等等,域外的使节带来的多是罕见的干果之类的东西,以及大量的珠宝等等。

使节觐见皇上的仪式,持续了足足两个时辰的时间。

皇上和皇后娘娘,以及诸多的嫔妃一直都站在奉天殿的外面,他们没有躲避凌冽的寒风,脸上的神色一直都非常的平静,期间领侍卫内大臣梁兴力准备拿着衣服前去给皇上和皇后娘娘披上的时候,被皇后娘娘用眼神制止了。

皇上和皇后娘娘的仪态一直都很是端庄,就更不用说下面的文武大臣了,而那些觐见大明皇上的欧洲和域外的使节,在完成了觐见仪式之后,跟随鸿胪寺的官员回到原来的位置,也是规规矩矩的站着,神情严肃。

内阁首辅徐望华看到了这样的情形,他的内心突然闪过了一丝的领悟,皇上一直要求觐见的仪式必须要庄严隆重,他不是特别的明白,原来以为就是展现大明军队的威严,让觐见的使者感受到一丝的压迫,现在看来,皇上根本不是这个意思,皇上是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现出来了大明王朝至高无上的威严和自信。

这种觐见仪式,不需要跪拜,尊重诸多使节各自国家和地方的习惯,不过所有觐见皇上的使者,无不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从他们的眼神之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徐望华想到了那句朕既天下的话语,包括先皇都曾经说出来过这样的话语,不过真正能够当得起这句话语的,也就是当今的皇上了,被推崇的汉武大帝、唐太宗等人,徐望华没有见过,也不可能见到,不过当今的皇上,他是非常熟悉的。

按照徐望华的判断,当今皇上的睿智,超过了汉武大帝,以及唐太宗,这万国来朝的礼仪,怕也只有今日才算是真正的实现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皇上看重的并非是这些,皇上关心的是大明王朝的兴盛,关心的是大明百姓是不是能够过上好日子,关心的是大明朝廷在做任何与外面联系事宜的时候,是不是能够真正维护自身的利益。

这才真的是千古一帝。

今日开始每天两更,分别是上午的九点和下午的四点钟,本书已经进入尾声,我正在考虑新书,期盼新书得到读者大大的继续支持。

第九百四十七章终于力不从心

皇太极忽然发现自己老了,这次是真的感觉到老了。

辽河以西一直都是稳定的,但是这稳定的下面逐渐露出獠牙,那就是大明军队彻底禁止商贸渡过辽河做生意,也就是说,自从大清国与大明朝廷议和之后,大明军队与八旗军不存在什么冲突了,可是商贸被彻底禁止,大明任何的物资都不可能进入到大清国。

禁止商贸交易,其表露出来的过程是缓慢的,短时间之内看不出来特别恶劣的效果。

八旗军曾经数次进入到北直隶劫掠,获取到不少的钱粮以及人口,这让大清国处于表面的繁荣之中,可是随着郑家军愈发的强大,随着郑勋睿登上大明皇帝的宝座,过去那种入关劫掠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不仅仅如此,大清国的周遭都遭遇到唯独。

辽东方面是不用说了,大明军队已经完全占领了辽河以西所有地方,彻底封堵了大清国贸易的途径,辽南方面,大明军队同样占据了大部分的地方,而在大清国控制之下的,也就是海州、盖州和耀州等城池了,至于说大清国连接朝鲜的通道,早就被大明军队占据。

唯有西北方向的草原部落,是可以联系的,可草原比起大清国来说,更加的贫瘠。

也就是说,大清国没有可能突破大明朝廷和军队的封锁。

海上的贸易就更是无从说起,大清国没有正规的水师,最为骁勇的满八旗,也主要是依靠骑兵的强悍。

等到皇太极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陷入到无力回天的境地。

大清国内部不稳定的因素早就显露出来,按照皇太极当初的想法。满人是一定要团结的,满人权贵都是需要带头,这一点做的倒是不错,大清国的满人的确非常的团结,可惜这种团结仅仅局限在满人之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